Literary Arts

冷眼,却不旁观

梁海彬阅读英培安《蚂蚁与它的海洋》

Calendar

出版日期: 17 Nov 2020

author

撰稿: 梁海彬


阅读时间: ~10mins

桌旁的人

文章开篇提及“小桌子的桌面上有一滴水”,极富画面感,让读者的视线聚焦在这样一个日常现象。作者又引入了一只蚂蚁—— 我们平常不去关注的小事物、小生物,竟成了整篇文章举足轻重的论述。

文章不断强调微观的视角:小桌子、小水滴、小蚂蚁。但因为蚂蚁的小,从它的视野望出去,桌子成了一个世界,水滴成了一片海洋,小蚂蚁在这一片海洋面前,因为独自一“蚁”,所以竟把自己看“大”了,一次次来到海洋面前搔首弄姿。

作者带着读者以小见大,而读者渐渐见到的,是小蚂蚁的自大。但是作者笔锋一转,又刻画出小蚂蚁背负着的饼碎,“有如它携带的名片,这张名片似乎越来越大,也越来越重”。

看到这里,已然十分明白,作者谈的不是海洋,当然也不是蚂蚁,而是我们芸芸众生。

原来作者一路布局,让读者注视微小事物,为的是要引申出这样一个巨大的命题。我们几乎忘了开篇注视着蚂蚁的那一位“桌旁的人”,而我们也都是被某个“桌旁的人”注视着的蚂蚁,浑然不觉,整天背负着“名片”,还沾沾自喜。

讽刺,却不嘲笑

那一位“桌旁的人”或许可以解读为造物者、举头三尺的神明、上帝…… 等等。然而熟悉英培安作品的读者也许会有另一份解读。这“桌旁的人”也许不是相对于蚂蚁的“他/她者”。“桌旁的人”虽然以超然的视角看着水滴前的蚂蚁,实则把自己投射到了眼前的蚂蚁身上。

“桌旁的人”是自我的投射。读者看到的是“桌旁的人”醒觉的目光,他/她在蚂蚁身上见证了自己的人性面貌。当他以高姿态观看自我,并进行清醒的自我审视时,他无可避免地发现了人类状态的荒谬性。  整篇文章的笔触有点可笑,又有点悲哀。文末,作者阐述:“我们不知道蚂蚁在它的海边待了多久”,忽然又让视角从蚂蚁、水滴、桌面、桌旁的人,转移到读者身上—— 读者也意识到,自己通过“桌旁的人”,见到了自己在“海洋”前的姿态。阅读这篇文章,像是看进了棱镜:似乎见到许多形态、许多面貌,实则都是自己的脸。

作者把平常生活中微不足道,甚至让人轻易看走眼的现象放大,从中引申出人性状态的命题,以寓言式的方式带出人类的自大和自恋。文章的笔调虽然带着讽刺的态度,然而却没有嘲笑的意味,只是让读者反思自己在这大千宇宙里的定位。我们观望蚂蚁的处境,怜悯之心油然而生。

若即若离的视角

作者英培安非常善于运用视角,在不少作品中,常常带领读者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,让读者有机会一窥人物的心理状态。例如《我与我自己的二三事》(2006)仿若自言自语的独白,人物在自说自话里进行对自我的审视。又例如在《画室》(2011),作者几乎把每一个人物都推向绝望的处境,在极度的孤独和郁闷里,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时,提出的疑问、解释、抗辩、领悟…… 都是对自我的探索,积极提问,寻求答案。英培安常常让笔下的人物在巨大的困境里独自面对困难,进行反省、思考、重审,凭一己的力量寻求出路。

又例如他最新的诗集《石头》(2020),在“你”、“我”、“他”之间看似随意的人称转换,实则是作者可以的视角游离。有时以超然的角度看着自己的状态,把自己称作“你”;有时则以仿佛事不关己的态度看着自己,把自己称作“他”;有时又以同理的姿态,与自己相处,以“我们”互称…… 恰如看着镜子时,有时站得远一些,有时站得鼻尖碰到镜子上,横看成岭侧成峰,以不同的距离观看自我,看出了人性的多重面貌。

这种若即若离的视角,成为了英培安作品的独特风格之一。一般上,读者在阅读时,往往会希望代入故事里的人物,置身人物的体验和感受。然而英培安却常常让读者保持抽离的姿态,阅读书中的人物。读者成了冷眼旁观的参与者:既与人物一起参与故事,却又客观地与人物保持距离,因而保留清醒的意志,为自己作出批判性的思考。小说里刻画的就算是个众叛亲离的不良人物,读者仍能够体会人物所做出的选择,明白人性弱点。

于是阅读英培安的作品,总也会读出一点悲悯。在他许多的作品里,他仿佛都是那“桌旁的人”—— 他参与生命,用生命注入自己塑造的人物,但在写作时却冷眼观看笔下的人物,写出了人性的多面性,也写出了你我他的处境。

阅读英培安的作品,读者总也会有一部份的意识折射回自身。每每抚卷时总会惊心—— 作者的眼光何其锐利!身为读者,能够有这么一双冷眼带领着自己,这是幸福的。蚂蚁在海洋面前看到了自己巨大的身影,读者却总是在英培安的作品里看到自己渺小的灵魂:因而清醒,因而谦卑。

想更了解英培安,请点击:yeng.sg

撰稿:

梁海彬

梁海彬是文字工作者,亦是劇場工作者。他的文字創作往往以資料蒐集為本,從社會議題和人性狀態出發,然後以不同的文學載體(小說、散文、詩歌、劇評、劇本)呈現創作。他著有散文集《房間絮語》,文字創作記錄在:thethoughtspavilion.wordpress.com

他的劇本創作包括《招: When The Cold Wind Blows》(新加坡戲劇節2018)、九年劇場和舞人舞團聯合創作的《咔嚓!卡夫卡》(華藝節2018年委約)、與亞菲言聯合創作的《Merdeka / 獨立 /சுதந்திரம்》(野米劇場2019)、集體創作《Tanah•Air 水•土: A Play In Two Parts》(戲劇盒2019)。他和燈光設計師廖永慧成立藝術組合 「微.Wei Collective」;他目前也是 「九年劇場演員組合」 的創建及核心組員。


小红逗号

大家一起来重新认识新加坡的文学创作吧!《小红逗号》系列推出以互动性数码媒体呈现,改编自新加坡杰出作家精选诗集、散文以及短篇小说的经典文学作品。

您在Offstage的每月 3 章限额现在已剩 3 。欲继续浏览,请申请Esplanade&Me滨海与我会员免费账号或重新登录用户账号。 注册 / 登录